建筑物的外观代表了关于城市的情报。在这里,本次建筑设计如何才能作为住宅区的交流方式,如何去协调和邻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本次设计的重要课题。重箱屋的外观表现并不是把业主关起来,而是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找共生之处。考虑了如果把空间的隔阂系在外周,把外周作为能在内外共享的“天地”,能否引导出境界的更多可能性。因此,我们从设计开始就很慎重地检查尺寸、素材、窗户的链接。
重箱屋整体规划是在一层设计的年轻夫妇的房间和书房,在最顶层是父母的房间,而在这二者之间使用的二层我们设计为共用的交流空间—客厅和餐厅。
竖向动线和卫生间分别设在每层的西面。在一层为了确保一个停车空间,我们构造上考虑的是悬挑的钢筋混泥土结构,然后在上面放的轻量木结构做成的二、三层空间。运用二层推距的空间做出了阳台,把阳台栏杆设为1.8米的高度,通过控制室内开口部分的高度,不让外部视线干扰到业主的生活。因此,我们获得了不需要窗帘或百叶窗之类的遮挡物的开口,室内与外部保持连续的扩展。这个地方,成为了光的反射器,通过这光滑的水泥墙面的反射业主在家中也能感知到天气的变化。
自古以来,在建筑形态的考虑上一直有这么一个道理,一、当正脊装饰等看上去比眼前的檐口更远时,会由于距离和大气的影响看上去比实际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视觉上保持平衡,在图纸上做了比形状更大的设计。二、从地面上看有弯曲的屋顶时,顺着前面伸出的房檐等,使得从屋顶的中间到房檐的部分成为死角而看不见的部分。因此,在绘制图纸时屋顶会画得高得惊人。这两点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以人类的视角来考虑形态。实际上我们看见一个拥有美丽屋顶的寺庙时,我们去看这个寺庙的图纸时会发现,图纸上的屋顶尺度感不均匀得令人惊讶。重箱屋的形态考虑也是同样,考虑到死角部位设计成为了这个建筑的开口部分。从下往上的缝的尺寸也是又宽到细,随着向上部分的被吞没的效果,将其融入天空中一样。
从建筑空间设计开始到建筑形态设计的这种设计手法已经很罕见了。在现代的设计里,我们更多的追从的是是否迎合了最初设计概念、是否与周边环境协调、是否对社会有更大的作为成了现今对建筑评价的基准。但是,既然建造了这个建筑,除了去满足现今社会对建筑评价的基准以外,我们也应该更多在建筑形态的尺度感和比例尺寸进行一个严谨的推敲。这样出来的形态也是对美学最好的一个解释。